小时候看《倚天屠龙记》,里面张三丰教张无忌武功。张三丰第一次问都记得了没有,张无忌说已经忘了一小半;第二次问,说还记得三招;第三次问,说已经全忘了。当时觉得是金老故弄玄虚,长大了才知道忘却是学习的最高境界。
任何成功的组织首先都是一家学习型的组织。 自从彼得·圣吉的《第五项修炼》25年前问世以来,各家公司都在方法、模式、组织等方面进行进化,力图成为一个“学习型组织”。在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时代,成为一家学习型组织,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。但是,即便是以往很成功的公司,也在成为“学习型组织”方面举步维艰。
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弄错了核心关键点:
成为一个“学习型组织”的核心,不是“学习”,而是“忘却”!
以往我们在商业的策略、营销、组织、领导力等各方面使用一些已经被证明的优秀模式来思考,并且取得了成功。但是在创造新逻辑、新价值的时候,我们首先必须忘却以往旧的心智模式,否则会带来惨痛的失败。大约五六年前,很多传统企业转型做互联网业务,少的赔几百万,多的赔几个亿。 这里面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就是,他们依据以往传统行业的成功经验去做互联网。以往传统行业成功是通过卖产品和卖服务来获得利益,而互联网公司的核心不再是产品和服务,而是“用户”。但五六年前失败的那些例子中,无一例外的都是更加重视渠道、更加重视产品和服务,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用户。以往成功的经验,可能是未来领域的毒药。所以,在传统企业的数字化升级中,首先要学会“忘却”。
忘却不是简单的忘记,而是一种自我进化的能力,是快速学习另一种心智模式的能力。当我们通过“学习”来进行学习的时候,我们是在旧有的知识体系上进行叠加。而当我们通过“忘却”来进行学习的时候,我们则是走出已有的心智模式,并快速进入另一种不同的心智模式
举个例子,大家都是老司机了,但如果让你去香港重新考驾照重新开车,会不会觉得很不习惯? 我们之前习惯了左舵,现在转为右舵,你会发现比刚学习左舵车的时候还难,因为你总是会习惯的做左舵车的动作。
商业领域
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。之前,我们在学校里学到了许多心智模式。走入职业生涯后,依据这些心智模式,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功,但这些心智模式当中有许多是不完整或在新环境中不适用的。比如著名的波特五力模型是结构化思维中一个非常好的思维工具。在这个模型的帮助下,传统企业能通过削减成本、抬高价格、锁定顾客、排挤竞争对手与潜在竞争者,来取得竞争优势。但,波特认为,“策略的本质就是:你必须限制自己想要实现的事情”。
然而在今天的互联网经济中,策略、价值创造与竞争优势,已经从渐进性质变成了指数性质。谷歌、优步、Airbnb、Facebook等公司在关注如何打破“限制”,而不是自我设限。这些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不再是提供简单的产品、服务、渠道,而是建立平台,让别人来创造价值。他们会打造一个让顾客、供应商与合作伙伴互相联系的生态系统,通过网络效应、规模化效应进行社会价值的重组。Pony(马化腾)讲,互联网的本质是“连接”。互联网的连接不是线性的连接,而是网状的连接。要做的不是把别人挤掉,而是建成一个生态,让生态上的各个角色和我们一起愉快的玩耍。 同时,互联网是没有边界的,也没有必要给自己设限。
波特五力模型并不是完全过时了,但在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下,它毫无疑问是不适用的。“忘却”才能使我们看清楚,这个模型仅仅是一种可能性,而不是不容置疑的真理。正所谓:“地图非疆域。”
营销领域
在营销领域里,面向大众进行传播的心智模式渗透着我们营销者的思维。以往的营销是漏斗模型,而现在是链客盈销火山模型;以往营销是一对多,而现在已经变成了多对多的模式;以往我们通过属性标签对用户进行分类妄图归得一清二楚,但现在用户是随着生命周期属性进行动态的变化;以往我们只把顾客当成消费者,而现在他们更想和我们一起创造一个Niubility。我们以往把一切都看成是线性与事务性的东西。并利用各种渠道向顾客推送消息。虽然顾客对企业的认知不是直线的,我们依然瞄准顾客,向他们开展各种活动宣传,而不考虑顾客对我们的接受程度。 在企业和顾客的接触方面,“有互动才有连接”,我们要真实的为顾客提供价值,吸引用户的兴趣,让用户参与进来。
在营销中,我们需要忘却“漏斗型”推进模式,同时要创建“链客盈销火山模型”。比如,与其对用户进行轰炸式营销,不如打造品牌认知,把交易融入关系当中;与其把顾客当作消费者,不如通过各种互动与顾客建立关系,与顾客构建共同的价值与目标。
组织设计
在组织设计方面,等级制度正在进化成流体网络。但这个转变的过程需要大量的“忘却”。以往,我们会本能地把一个组织当成一张组织结构图看待,一个静态的架构。遇到决策的时候,会自然而然地抛给上司处理。很多公司的高管们高谈阔论的谈要“更网络化”,然而他们实际上要的是打破部门墙,让不同部门之间多多合作。但“更网络化”需要的是一个网络化的组织,而不仅仅是加强部门之前的合作。若要真正变成一个网络化的组织,你所制定的决策准则,不仅要让人们的愿景和公司一致,还要对基层员工进行授权和赋能,不仅仅要“授权”还要“赋能”。 而这些仅仅是通过管理上的调整是做不到的,需要接触互联网、借助大数据来进行实现。
忘却过程一共有三个部分:
首先,你必须找出旧有的心智模式,然后承认它是无效的。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,因为我们通常是在无意识中运用自己的心智模式,就像鱼在水中不知水一样。另外,我们也许会害怕承认自己的心智模式逐渐过时。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,全因掌握了这些旧有的心智模式。放弃这些旧的心智模式,看起来像是要一切重头来过,从而失去已有的地位、权力或自我意识。
第二,你需要发现或创造一个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的新的心智模式。起初,你可能会从旧的心智模式的角度看待新的心智模式。许多传统公司做不好新媒体运营,就是因为他们仍然把新媒体当作是分发信息的渠道。在思想上还没有从一点到全部的“广播模式”,切换到多点对多点的“网络模式”。新媒体与其说是一个渠道,不如说它是一种环境。新媒体是一张网,在这个网上有我们、我们的客户、别人、别人的客户。我们和我们的客户不是孤立存在的,新媒体也是一个网状的社会结构。
第三,你需要培养新的思维习惯。这个过程中总会不自觉的回到旧的思维模式上。一个很有用的办法,就是创造一些标识,让你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哪一种模式在进行思考。比如,当你在谈论“顾客”时,要是把他们称作“消费者”,你就要留意了:你是在使用传统的思维模式。当你使用一个更具协作性质的词语时,比如“用户”,这时候你就是在使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。语言上的转变,有助于巩固思维上的转变。
随着大脑的不断适应,只要不断练习“忘却”,你就会更容易、更快捷地转变(这个过程叫做“神经可塑性”)。德斯坦·桑德林(Destin Sandlin)曾利用他的“左右颠倒的脚车”进行一项实验,展示了这种思维模式的突变。视频中,前一刻他还不能骑脚车,下一刻就突然开窍了。
所以,当你开始练习“忘却”的时候,要对自己有耐心:这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,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:“解决问题时,不能用创造问题时的思维。” 在数字化升级时代,我们要学会忘却旧的心智模式,快速切换到新的心智模式。
而这一切,应抛弃已有的观念,忘却已有的知识。需要我们在抛弃中进步,在忘却中学习!
微信扫码 了解更多案例
单独部署 数据库单独存储 数据安全永不丢失 支持个性化开发
专业老师门店调研 了解门店痛点和诉求 提供专业指导方案
1次培训 5次课程 3+3+3方案 保证有效果 可落地
提供门店落地SOP 提供操作模板指导 提供运营方案运营课程 保证可落地可实操
5年专注连锁数字化升级 专注即精益求精
创始团队来自腾讯、百度、 联想高级产品专家和技术专家 产品保证和安全保证!
1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
2018年获国家高新技术认证